手机扫描关注二维码
你的位置:首页>> 新闻中心 >>文化动态 >

陕西农村的手艺人们 几十年老技艺濒临失传

信息来源:西安晚报发布时间:2018-01-07已被浏览37次
0



农耕时代的关中农村,一个人能有一门手艺,也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本。如今,现代农业和工业化生产将这些老手艺淘汰,只剩下个别老人还在坚守传承。

农耕时代的关中农村,有一门手艺,无疑是安身立命之本,也是农业生产的需要。如今,现代农业和工业化生产将这些老手艺淘汰,只剩下个别老人还在坚守传承。

灞桥区狄寨街办小康村,65岁的于国清演示用绳子拉着手工钻头在木板上钻眼,今年他卖了一个风箱、修了一个风箱,挣了三百元,都是旅游点仿古装饰。四十年前,他当学徒可不容易,学这门手艺三年没有工资,他和师傅把大批风箱送到钟楼附近的土杂店销售,很多家庭烧柴做饭都离不开它,制作风箱的秘诀是里面的木头导轨和推拉板上的鸡毛,一般人真想不到。

还有人用风箱吗?有,鄠邑区大良村62岁的解代民打马掌的炉子还用着,一根尺余的铁条烧红后,他和儿子解刚毅抡锤将它打成马掌,过去村子里有一百多匹骡马,每隔30天左右就要换马掌,解家祖辈靠此为生,一个小时可以打十二片,换马掌是个危险的活,容易被马踢受伤,父子两人演示了一次换马掌,卸下旧马掌、支马凳修剪马蹄、给四个马蹄钉上新马掌。因为养马人凤毛麟角,儿子解刚毅改行当影视剧马术替身,钉马掌的马是他为影视剧拍摄而饲养的。

当然也有改用鼓风机的,周至县吕家堡村51岁的铁匠王山认为可以提高效率,然而市场无情,一把125元的手工打造铁锨无法和一把25元的流水线冲压铁锨竞争,只能靠打造猕猴桃种植工具以及制作仿古兵器为生,谋生艰难,王山依然想把老手艺传承下去。

不远的高庙村,76岁的侯义森还在家中制作架子车,这个农村几乎家家有的工具,他制作了50多年,如今购买者寥寥,老人把它作为一种锻炼手段,闲了就去集市上卖,卖完了再制作。谈起往昔,靠手艺养大4个儿女成家立业是他的最大骄傲。

周至县张屯村街道上堆着一车从四川拉来的竹子,乏人问津,过去几百年大部分村民都会利用冬季农闲时编筐编篓,每年消耗大批竹子,如今转型观光农业,种了千亩向日葵,大棚观赏花卉成了主业。61岁的张茂胜家里剩余了很多编织好卖不出去的筐篓,让人想起了当年卖鸡蛋、拾麦穗的场景。“如今都用塑料筐了,谁还学这没市场的老手艺呢?”张茂胜叹道。

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,村里的老手艺渐行渐远,被人遗忘。

文/图 记者 谢伟